《水浒传》中鲁智深坐化时作者施耐庵留下了几句话,“ 钱塘江上潮信起,今日方知我是我。” 为什么一生随心所欲,信马由缰的鲁智深到了最后才看到自己本来的样子。无独有偶,另外一位水浒里我们同样喜欢的英雄武松,快意恩仇,人生却也几度秋凉,作者最后给了这两位一个天孤星,一个天伤星,和他们刚出道的形象简直大相径庭,为什么越是在大众中受欢迎的英雄,底色却总是悲凉,那么我们不禁就会有个疑问,鲁智深和武松真的这一生活出自我了吗?
王阳明在弥留之际给他的弟子留下了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为什么他能说出这样不带一丝后悔,畅快淋漓的话语,因为他的后半生龙场悟道之后都在按照他自己所说的 “ 致良知” 而活。
何谓致良知,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而是一个人的本心意愿,信念和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本心而活,顺应客观规律,不被外物所困扰就是致良知。庄子在几千年前自己的书中就给了王阳明定义致良知的思路,那就是守真,从天,非物。守护内心本真,顺应天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间万物千千万万,但总结成两样,就是情绪和欲望,如果我们活在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下,并为之牵引,裹挟,那我们也就很难看到内心的本真意愿,也就是没有致良知。
情绪和欲望下的自己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一个小我,一个幻象,而遵从本心致良知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反之,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致良知,所以活在了情绪和欲望的自我之下,而这却不是真实的自我。
试问一下内心,有谁不希望自己能活出自我,为社会和人群中奉献自我价值呢?又有谁没有理想,没有热爱,没有追求呢?但正是因为人世间的艰难,才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活在情绪和欲望的驱使之下,没有内观到内心真实的诉求所在。
我们再回看一下当鲁智深还是鲁达的时候,当他看到金翠莲父女受到强人欺辱的时候,一颗发自良知的扶危济困之心升起,拿出银两帮助这对落难父女,这时的鲁达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良知内心做事,是在致良知。但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却情绪上头,选择所有解决方案中最两败俱伤的做法,他身为当地提辖,甚至于不需要动用武力,从中斡旋都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如果说武松为兄报仇那是走投无路,尚可理解的话,那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做法实则是让自己困在了情绪和私欲之下,我相信冷静下来的鲁达也非常后悔自己过激的做法,这时候的鲁达虽说行得是善行,但却没有致良知,活在了情绪和欲望的小我之下。在六和塔的鲁智深回望自己的一生,大多数时候的自己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活在了冲动的情绪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私欲之下,而那些状态下的小我实际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历经红尘世俗的风霜雪雨之后才会有了最后那句顿悟,今日方知我是我。
再看下三国里的一对正反例关羽和诸葛亮,三国志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刘备让关羽进攻襄樊,甚至于当年必须拿下的命令,对于关羽来说,能拿下最好,拿不下保住荆州大本营才是根本的任务,但关羽却舍本逐末,倾巢出动为了拿下襄樊,尤其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的关羽还调取了荆州大本营最后的生力军,但危险却在后方发酵。再看诸葛亮面对失街亭之后的反应,赶紧放弃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全力退兵,诸葛亮不是不可以搏,但蜀汉就那么点家底,他如果坚持,有可能胜利,但也有可能被瓮中捉鳖,全军覆没。彼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情绪上头,也没有丝毫顾及自己失败的面子,而是一心为公,先保住本再说,保住本,将来也还有机会,回去之后还主动上书从丞相自贬为左将军。回头再看襄樊之战前关羽的表现,实则早就显现出预兆,刘备派使者通报关羽加封前将军,位列五虎上将,关羽还非常不悦,认为和马超,黄忠同流,实则贬低了自己的身份,要不是使者费诗能言善辩,后来刘备又给了他假节钺之权,关羽才恢复了笑容。我们看彼时的关羽已经活在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关羽的欲望倒不是真的在意什么位置,而是好大喜功的面子,这面子在心理学中叫自恋,也是一种私欲。
情绪和欲望的存在当然有其价值所在,上一篇文章我们也说过,情绪和欲望本质上是为内心良知所服务的,比如自己内心有了理想,在情绪和欲望的推动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但是过犹不及,我们却会在有些时候本末倒置去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而忘记了自己本心的真实诉求和愿望。比如在上述诸葛亮,关羽的例子中,兴复汉室,扶危济困都是他们二人的理想和信念本心,没有这种良知本心的驱使,关羽也不会挂印封金,放着大好前途去追随未来不确定的刘备,但襄樊前线的关羽却情绪和欲望上头,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本心良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完成理想同样如此,这次不行就下次,留的青山在,下次再重来,我想在麦城冷静后的二爷一定也会后悔自己当初情绪和欲望上头后的选择吧。
如何致良知,摒除情绪和欲望的困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王阳明在弥留之际给他的弟子留下了一句话,“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为什么他能说出这样不带一丝后悔,畅快淋漓的话语,因为他的后半生龙场悟道之后都在按照他自己所说的 “ 致良知” 而活。
何谓致良知,不是我们狭义理解的公序良俗和道德,而是一个人的本心意愿,信念和价值观。也就是说一个人能够按照自己本心而活,顺应客观规律,不被外物所困扰就是致良知。庄子在几千年前自己的书中就给了王阳明定义致良知的思路,那就是守真,从天,非物。守护内心本真,顺应天道,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世间万物千千万万,但总结成两样,就是情绪和欲望,如果我们活在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下,并为之牵引,裹挟,那我们也就很难看到内心的本真意愿,也就是没有致良知。
情绪和欲望下的自己并非真实的自己,而是一个小我,一个幻象,而遵从本心致良知的自己,才是真实的自己,反之,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致良知,所以活在了情绪和欲望的自我之下,而这却不是真实的自我。
试问一下内心,有谁不希望自己能活出自我,为社会和人群中奉献自我价值呢?又有谁没有理想,没有热爱,没有追求呢?但正是因为人世间的艰难,才让我们自觉不自觉地活在情绪和欲望的驱使之下,没有内观到内心真实的诉求所在。
我们再回看一下当鲁智深还是鲁达的时候,当他看到金翠莲父女受到强人欺辱的时候,一颗发自良知的扶危济困之心升起,拿出银两帮助这对落难父女,这时的鲁达则完全是按照自己的良知内心做事,是在致良知。但在真正解决问题的时候,他却情绪上头,选择所有解决方案中最两败俱伤的做法,他身为当地提辖,甚至于不需要动用武力,从中斡旋都可以将这个问题解决,如果说武松为兄报仇那是走投无路,尚可理解的话,那鲁达拳打镇关西的做法实则是让自己困在了情绪和私欲之下,我相信冷静下来的鲁达也非常后悔自己过激的做法,这时候的鲁达虽说行得是善行,但却没有致良知,活在了情绪和欲望的小我之下。在六和塔的鲁智深回望自己的一生,大多数时候的自己看似随心所欲,实则活在了冲动的情绪和个人英雄主义的私欲之下,而那些状态下的小我实际并不是真实的自我,历经红尘世俗的风霜雪雨之后才会有了最后那句顿悟,今日方知我是我。
再看下三国里的一对正反例关羽和诸葛亮,三国志中找不到任何记载刘备让关羽进攻襄樊,甚至于当年必须拿下的命令,对于关羽来说,能拿下最好,拿不下保住荆州大本营才是根本的任务,但关羽却舍本逐末,倾巢出动为了拿下襄樊,尤其是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后的关羽还调取了荆州大本营最后的生力军,但危险却在后方发酵。再看诸葛亮面对失街亭之后的反应,赶紧放弃已经到手的陇西三郡,全力退兵,诸葛亮不是不可以搏,但蜀汉就那么点家底,他如果坚持,有可能胜利,但也有可能被瓮中捉鳖,全军覆没。彼时的诸葛亮并没有情绪上头,也没有丝毫顾及自己失败的面子,而是一心为公,先保住本再说,保住本,将来也还有机会,回去之后还主动上书从丞相自贬为左将军。回头再看襄樊之战前关羽的表现,实则早就显现出预兆,刘备派使者通报关羽加封前将军,位列五虎上将,关羽还非常不悦,认为和马超,黄忠同流,实则贬低了自己的身份,要不是使者费诗能言善辩,后来刘备又给了他假节钺之权,关羽才恢复了笑容。我们看彼时的关羽已经活在了自己的情绪和欲望之下,关羽的欲望倒不是真的在意什么位置,而是好大喜功的面子,这面子在心理学中叫自恋,也是一种私欲。
情绪和欲望的存在当然有其价值所在,上一篇文章我们也说过,情绪和欲望本质上是为内心良知所服务的,比如自己内心有了理想,在情绪和欲望的推动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目标,但是过犹不及,我们却会在有些时候本末倒置去为了满足自己的情绪和欲望,而忘记了自己本心的真实诉求和愿望。比如在上述诸葛亮,关羽的例子中,兴复汉室,扶危济困都是他们二人的理想和信念本心,没有这种良知本心的驱使,关羽也不会挂印封金,放着大好前途去追随未来不确定的刘备,但襄樊前线的关羽却情绪和欲望上头,从而忽视了自己真正的本心良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完成理想同样如此,这次不行就下次,留的青山在,下次再重来,我想在麦城冷静后的二爷一定也会后悔自己当初情绪和欲望上头后的选择吧。
如何致良知,摒除情绪和欲望的困扰,诸葛亮在《诫子书》中给出了我们答案,“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